沂蒙好“枫”景|“一站式” 调解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
发布时间:2023-12-01 16:54:43 人气:2356
兰陵县人民调解中心于2013年进入实体化运作,在解决疑难杂案、陈年旧案、信访大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在此基础上于2021年成立兰陵县群众诉求调解服务中心,是司法局所属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,核定编制16人,占地1000余平方米,是县委、县政府统一领导,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兰陵县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调解中心。今年以来,县调解中心共接待来访群众5076人次,其中提供法律咨询2378人次,立案调解1947件,调解成功1885件。5月19日,芦柞镇李姓兄弟家庭纠纷案例,在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栏目《小事办实·实事办好》版块播出;9月,申报的《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力量·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第一道防线》课题,成功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。此外,兰陵县人民调解工作相继被《问政山东》、山东广播电视台、山东省人民调解员协会等宣传推广。
01分组设片,提供精准服务
按照乡镇(街道)将全体工作人员划分为4个片区,每个片区设立片区长1名,覆盖各县直部门单位转办案件和17个乡镇(街道)群众的诉求案件、信访案件、兰陵首发交办督办案件和12345热线转办案件。设立16个专业性、行业性调解室,涵盖公调、检调、诉调、物价、消费者权益、物业管理、医疗纠纷等方面。同时,成立由“主任+四大片区长+各片区调解骨干成员”组成的24小时紧急调解小队,主要调解紧急伤亡案件或易有信访、舆情苗头案件,确保24小时随叫随到、准时到岗。
坚持横向覆盖,纵向到底,打造村—乡镇(街道)—县“三级阶梯”式矛盾纠纷调解受理平台,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。村级全县范围内每个村配齐调解委员会,全部设立专用调解室,对村庄内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即时化解,确保把小事“消化”在“田间地头”和“街头巷尾”。全县17个乡镇(街道)依托综治中心,设立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调解中心,整合“两所一庭”和乡镇信访部门,为群众提供人民调解、法律咨询、法律援助、诉讼代理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对初信初访和信访苗头性问题进行受理和化解,对超出职权范围的矛盾纠纷进行预处理,形成初步的调解意见后,转交县级调解部门。“三级阶梯”式调解中心做到群众有需求、平台有呼应,构建横纵交错的矛盾纠纷受理平台实现全覆盖。
按照“一站式”服务标准,设立人民调解、法律咨询、法律服务、法律援助、司法鉴定、公证等6个窗口,让群众享受人民调解、法律咨询、法律援助和公证等综合性服务,确保群众只进一扇门,少走流程少跑路。依托“雪亮工程”,建设视频综合调解室,对于不方便来县调解当事人,进行线上视频调解,实现县、乡、村三级互联互通;乡镇(街道)遇到比较棘手的疑难杂案时,可提供线上指导,商讨研究调解方案;针对一些突发紧急情况,来不及前往现场时,可使用该系统进行线上视频稳控。另外,在群众等候区域设立互联网无人律所自助机,群众只需刷身份证或微信扫码就能与律师视频面对面咨询法律问题,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。
实行线上+线下“双线并行”模式受理群众诉求,线上依托“兰陵首发”APP,设立“老苗调解”版块,群众可以线上预约老苗调解,工作人员根据群众预约信息及时电话回访群众,按照矛盾纠纷种类和群众所属乡镇(街道),及时分流下属调解室,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申请调解;线下在“一站式”综合服务大厅设置接案前台,现场受理群众诉求,及时将案件分流到下属科室,快速安排人员力量,了解情况、研究方案、前往调解。创新“点将法”“分流法”“联动法”“对接法”以及“上门服务法”、召开听证会调解、媒体公开调解等调解方式,为群众排忧解难、化解纠纷。
实行党建+平台+工作“三联共振”,由“五个指头”攥成“一个拳头”。第一,党建引领赋能量。按照“党建引领、优势互补、同心协力”的原则,整合村(社区)党建工作资源,以群众诉求为出发点,定期做好矛盾纠纷溯源排查工作,着力将基层纠纷化解在最根部,防止矛盾拖大拖炸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、民生服务成效。以“基层组织抓党建、抓好党建促调解”为工作思路,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,主动担负复杂性矛盾纠纷、信访大案积案调处职责,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的“主心骨”,形成“有事寻村委、有诉找组织”的治理模式。第二,平台联建保畅通。积极构建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等“三位一体”的多调联动全覆盖大调解格局,整合两代表一委员、法律工作者、乡贤、社会人士等各类高水平人才,广泛吸纳鉴定、评估、保险、公益服务等社会力量,不断充实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力量。第三,工作联手增生机。探索县+乡镇(街道)两级联接机制。在芦柞镇试点建设调解中心芦柞分中心即周五会客厅,固定时间每周五县调解中心第二片区调解员去芦柞镇化解乡镇难题。此外,今年2月14日在芦柞镇试点开展“12345·兰陵首发”暨矛盾纠纷集中化解月活动。坚持去存案、控增量,“标”“本”共治的原则,实行属地管理、专人负责、明确责任的工作措施,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资源,构建综合性的大调解体系。活动期间,在乡镇以工作区为单位划分片区,县调解中心抽调36名人员,和镇科级干部、工作区负责人一起分片对口负责,全天候、全脱产、全停休、全上阵,实现思想专一、精力专注、岗位专职、保障专列,全力化解矛盾纠纷。坚持“清晨之问、静夜之思”工作模式,每早对重点、难点案件逐个进行分析研判,讨论形成处理意见,每晚对案件化解情况进行调度总结,查漏补缺,形成次日工作任务。
第一,“坐班式”接访,实现“全天候”接诉即办。实施科级干部每天公开接访工作制度,将科级干部坐班值班接访信息公开,解决群众不信任、有顾虑,越级访的问题。明确科级干部接访流程、职责,实行一名科级干部、一名调解人员、一名专职接访工作者对接一名来访人员的“3+1”工作模式。第二,“常态化”约访,提供“无缝隙”全域服务。建立常态化约访机制,制定约访台账,约定日期,由经验丰富的老同志、德高望重的乡贤、专业的法律人员组成圆桌议事会,进行统一分析研判、联动处置,对各类复杂问题集中快速处理。第三,“派单式”下访,实施“无死角”精准处置。梳理全县热线工单和信访矛盾纠纷数目,以工作区为单位登记造册,分类管理。建立重点案件、工单数据库,制定下访配档表,派单到人,限期下访,逐一销号,结果反馈归档。同时,积极发挥网格员“人员熟、情况熟、地理熟”的优势,将2000多名网格员下沉到所辖网格,开展矛盾遍访排查。
来源:临沂政法公众号